马丁•塞利格曼所著的《真实的幸福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提升幸福感的观点和方法,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提升幸福感是昂贵且不切实际的,因此提出了针对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三个方法:对过去要宽恕,对现在要养成习得性乐观,对未来要处理不良情绪。习得性无助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,而习得性乐观则是一种以积极情绪为基础的心理学方向,旨在达到个人幸福,强调了愉悦和满意在提升幸福感中的重要性。
读完书之后,我结合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,说说我心目中的教育,与大家分享,让我们更加接近教育生涯中的真实的幸福。
我的小时候,是在一所乡村小学读书的,那儿全是低矮的平房,印象中学校有个“花园学校”的称呼,也许是学校的花草树木较多,比较生态吧。学习中以语文和数学为主。语文留给我较深的印象是小学一年级的老师,她有比较严厉的惩罚方式:凿“毛栗子”。表现不好时,她用食指狠狠地在学生脑门上敲一下,让人觉得生疼,不过这样的方式也不常用,而这样的方式曾经改掉了我不爱护书本的坏习惯;有一数学老师较为严厉,报分数的时候会让同学一个一个地上讲台前拿卷子,考得不好会被“刮鼻子”,儿时的好友——一个挺漂亮的女孩,因为被刮鼻子,眼泪簌簌地往下落,这一场景也嵌在我的记忆中。
书中说到“消极情绪一定程度与人类基因有关,因为它们帮助人类祖先生存。习得性无助是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放弃抵抗的现象,它会导致人们看待人事物的角度改变,主要体现在内化问题、渗透问题和问题永恒化。
情绪对工作和幸福感的影响。
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工作与幸福感有不同影响,消极情绪下更擅长利己事物,积极情绪下更擅长利他事物。幸福感受性格、生活环境和个人价值影响,而个人价值是提升幸福感的最大变量。”
有些教育方式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,那个数学老师可能也是有消极情绪的工作者吧。
初中是在一所升学率较好的镇中学上的,碰到好老师,也碰到不好的老师,在那个除了考试科目,其他都称为“副科”的时代,在家里迫切想让我跳出农门的时间段,除了努力读书,别无选择。好老师是那些给我自信心的老师,比如拿着我的考试作文作为范文,在各个班都读过去,让我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致,然后爱上阅读,这样的习惯一直伴随我,后来越来越明白这是多么珍贵的财富。好老师也是那种适当采取“激将法”的老师,给自己少年时光留有一种战胜的感觉,由当时的一点小小怨怼,发展到明白事理后的无限感激。不好的老师是那种将自己的生活情绪带到工作氛围中的老师,比如赌博输了,第二天在教室里发无名火的老师,让我们觉得一堂课无所获;比如自以为是的幽默伤害了我们的老师。评价老师是次要的,经常萦绕心头的是那些分数与名次。我们为着好的分数起早贪黑。我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师范。
书中写道“幸福公式h=s+c+v,其中h代表幸福的持久度,s代表幸福的范围,c代表生活的环境,v代表个人可控制的幸福变量。通过宽恕、移情和利他等步骤调节心理,形成习得性乐观,让幸福的三个变量处于稳定的平均值。”
好的老师让我们形成习得性乐观。
在师范,经常强调“多能一专”,我发现自己除了分数其他都很欠缺,而分数也不再是一种资本,因为每位同学的分数都不错,于是有了彷徨与无奈,“小时不足大时补”的伤感如影随形,凭着韧劲,该补的补了,该努力的努力了,然后选择了自学考试,五年的师范时光充实、有时快乐有时忧伤地度过了,我通过自学考试提升了自我。
书中有这段:“通过展现好奇心、判断力、创造性等美德与优势,人们可以创造幸福生活。勇敢不仅指作战英勇,更包括心理和道德上的勇敢。拥有这些优势的人适合从事社会治安、公共治理等工作,通过坚守和付出来获得幸福。
通过回忆移情,来跟那些过去做一个宽恕。对未来消极情绪,用abcde法则进行反驳,让积极情绪成为内心的主导。”
现在回想当时,好幸运,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。
走上工作岗位,因为机缘巧合,到了高中部任教,凭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自己对好坏老师的评价标准,努力地做一位好老师。当然,在应试教育风行的时期,没有周末,没有假期是司空见惯的,为学生考试的好差高兴与落泪是正常不过的事。跟学生之间有一种“同存亡、共荣辱”的感觉。
后来,因为机缘,我来到了我们学校,感谢这样的变化,让我有机会思考:当没有了考试压力的时候,让我能够重新反省我们的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,我们作为教育者又给我们的学生怎样的能量?
我们的教育是面向什么的?我们在教人做梦、帮人圆梦的事业吗?我们还有七彩斑斓的梦吗?当外界越来越功利时,衡量成功是不是也极为功利?我们该如何从容优雅地面对我们的工作?我们终究给孩子的青春以怎样的记忆?
通过几年实践,我知晓我心目中的教育应该是指向现在和未来的,学生从教育者这儿学到责任与担当,学到简单与幸福,让自己有能力做一个幸福、健康的人,度过一个幸福、安康的人生。我们是做的树人的职业,树的深度决定树的高度,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。
在书中也找到了理论依据:“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,我们需要区分愉悦和满意,愉悦是感官上的满足和快乐,满意则来自于我们所付出的正向快乐,满意则来自于我们所付出的正向反馈。我们需要主动投入和控制,提升自己的能力,同时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,增强对情绪的掌控能力。
积极心理学之父赛里格曼认为,幸福因素由六种美德和24个优势组成,通过发挥自己的美德和优势,可以给人以真实更持久的幸福感。这些美德包括智慧和知识、勇气、仁爱、正义、节制和精神愉悦,而24个优势如好奇心和热爱学习等。通过科学测试,了解自己的美德和优势,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,发挥自己的优势,追求自己的职业方向,发挥自己的优势,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感。”
我感谢那些给了我自信的老师,我也努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,一句赞赏的话,一个鼓励的眼神,说不准就是这样的不经意间,你就给了学生自信,而自信是产生幸福的前提。
什么是知识?那些离开了学校,离开了考试依然还记得的,并时常会想起的才是知识,有感于一位朋友所说的初中班主任叫他们每天早晨起床要喝一杯水,要去如厕这样的事情,他说这样的事情,让他觉得生活是应该有规律的、是美好的,他是被关怀的,让我们在教育生涯中这样的关怀多一点、再多一点。
我们学校强调“成功教育”,我们在孩子们身上要多发现他们的优点,比如他们认真学技术,比同龄人更早地参加社会实践,认真、快乐地生活,珍惜自己的每一点进步,不怕苦、不怕累,意志品质越来越坚强,人越来越阳光。我们从鼓励的角度去看学生,或许会少很多怨怼,多很多快乐,而心中有快乐的种子,成功的花也会开得更灿烂光艳些吧?
我心目中的教育应该跟快乐有关,跟自信有关,跟兴致有关,跟习惯有关,给孩子更多的微笑,给他们以鼓励,引导培养他们一些爱好,让这些能伴随他们一辈子,他们一定会获得某种滋养,让他们成为内心明亮、通透的人,能为他人考虑的人,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充实美满人生。
让我们且行且反思,且行且珍惜,让我们拥有梦想并获得帮助别人做梦与圆梦的能力,去接近心目中的教育,去获得真正的幸福。